创造一箭多星新纪录的,是一群“慎之又慎”的人 全球快资讯

来源:HRB都市资讯频道 2023-06-17 17:54:51

一声轰鸣陡然响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载着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直插云霄,将4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的新纪录。创造新纪录的背后,是一群“慎之又慎”的人。

解决“大问题”的对策

2018年,陈文达从学校毕业面临就业选择,薪酬和热爱占据了决策天秤的两端。“那时候有汽车制造相关的工作给出了更高的薪酬,甚至能到两倍。”陈文达坦言,“对我来说,航天事业有种说不清的吸引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火箭产品经理”,是陈文达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卫星就像乘客,对‘车’有自己的要求,例如说要几座,需要多大的排量。”陈文达说,还要考虑力学环境,类似于车的舒适性。

了解完需求,陈文达就要着手做初始数据计算、型号技术状态确认等方面的工作,不断与卫星方协调各分系统的意见,最终定下可行的方案。但新的尝试,往往伴随着许多隐形的不确定性,送41颗卫星“上天”,究竟有几分把握?

卢文超是设备总装负责人,带领着十几个队员。“卫星需要侧挂安装在中心承力桶上,我们原定逐列将卫星与适配器进行对接,随着一列一列卫星被安装上去,最后一列卫星几乎没有了操作空间。”卢文超回忆道,更棘手的是,这41颗卫星中很多卫星都长得几乎“一模一样”,以往星箭接口对接,大都只需要用机械接口,这次行不通了……

“大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的解决方案,一个行动上的基本框架,外加无数微小的对策就足够了。”英国文化历史学家大卫·弗莱明的这番话也揭示了长二丁团队不断成功应对新挑战的行动轨迹。

“来发射场之前,我们就已经对星箭对接全流程作了演练,星箭机械对接升级扩展,增加了控制、遥测及安装流程的对接演练,提前发现并排除存在的隐患,不留问题死角。”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李建强说道。

一群“慎之又慎”的人

晚上7点,大部队已经用过晚饭准备休息。

在团队中负责控制指挥的许凯正拿着白天在箭体上做的导通绝缘测试的数据,逐条做着复核,突然,他扫到了一处空白。“有数据空白,是很严重的问题。”许凯回忆道,“我当时吓了一跳,赶紧联系车送我去塔架,必须要亲自看看机器上的数据有没有问题。”

“虽然机器会记录下数据,但我们习惯在纸上手抄一份。”许凯说,还好有备份的习惯,在数据核对无误后,顺利开启了第二天的箭体加电流程。这场有惊无险的插曲,也让许凯更加坚信,“从事航天事业,绝不能怕麻烦”。

隐患,是安全生产各种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是滋生事故的土壤。在以“严慎细实”著称的航天人看来,安全是最马虎不得的事。

来发射场前,团队就已经为长二丁型号的控制系统、遥测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等各方面准备了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步骤,标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总结和罗列注意事项。

“安全生产如果不形成规范,仅靠口口相传或凭借印象去做,很容易产生未知的风险点。”许凯说道,不按照纸面的步骤操作造成了遗漏,那漏掉的步骤就是一颗随时会爆炸的“雷”。

大到流程,小到进舱声像记录移动终端的携带方式,任务书中都做了详尽的记载。“以前我们会把进舱专用机挂在手腕上,防止坠落。但这样有可能会误触甚至磕碰,可能会有碎渣遗落在舱内。”许凯解释道,后面我们就把手绳改为挂绳,把专用机扣在衣服里。

任务指导书,除了规范更要易懂。“任务书上会明确写明每一步工作流程,并佐以说明图片。”许凯说,目的就是让新手看了也能按照步骤操作下来。团队成员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规范手里的任务指导书,自发地为团队换来一份安心。

“不要停留在严格,要对自己严苛一些。”这是李建强在转场会上对队员们提出的要求,也被许凯时常用来提醒自己。

上一篇 : 天天热消息:SMM分析:供给端去库明显 锂盐市场小幅波动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